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廣東時,要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廣東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在經濟較快增長的情況下,全省總體環境質量保持良好:前三季度珠三角以外的12個地級市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居住區標準),其中湛江、梅州、汕尾、河源、陽江、揭陽和雲浮7市達到一級標準。全省主要江河76.6%的斷面水質優良,主要大江大河幹流和幹流水道水質總體良好。
  廣東省在劃定生態紅線、以環保優化經濟增長、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初步建立起具有創新意義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使其成為支撐廣東綠色發展的脊梁。
  ●南方日報記者 謝慶裕 通訊員 鄭秀亮
  □守紅線
  堅守生態屏障著眼長遠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
  這對廣東來說意味尤深,歷經多年快速城市化發展,粗放式經濟增長和外延式城市建設模式使得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逐步顯現。
  “要守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一年來,在經濟社會轉型期的廣東,以生態優先、環境優先的理念,嚴守生態紅線,著眼可持續長遠發展。
  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關於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當中的兩條底線,就是生態底線和社會文明。
  今年10月,省政府發出《在全省範圍內開展生態控制線劃定工作的通知》,吹響了全省生態控制線劃定工作的衝鋒號。
  “劃定生態紅線,就是要堅守生態屏障,嚴控城市建設用地增長邊界。”省住建廳副廳長蔡瀛介紹,生態控制線將明確界定各類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生態公益林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基本農田保護區、地質地貌風景區,重要江河湖泊、水庫、海岸生態廊道等保護控制範圍。
  珠三角原則上不再新建燃煤電廠,淡水河、石馬河、練江等重污染流域繼續限批,粵東西北重點生態功能區要嚴格限制排放重金屬及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工業項目建設……
  省環保廳出台了《關於促進粵東西北地區加快發展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見》,一方面加強環保服務、強化環境分區控制,助力粵東西北地區打造“綠色發動機”。另一方面,要求粵東西北各地要制定生態控制線地圖,將省環保規劃劃定的嚴格控制區、主體功能區規劃劃定的禁止開發區等重要生態區域落實到地圖上,進一步細化生態控制線範圍。
  “在嚴格控制區和禁止開發區範圍內禁止建設任何有污染物排放或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項目,逐步清理區域內現有污染源,確保污染物‘零排放’。”省環保廳廳長李清說。今年來,全省環保部門檢查企業21.27萬家,其中5400多家企業被責令限期整改或治理,819家環境違法企業被關停。
  □騰容量
  優化佈局令城市更綠產業更合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廣東守住生態底線,優化發展空間,令我們的家園更綠更宜居。
  汽車疾馳在東莞大道上,兩側數十米寬的綠化帶平整如茵,高大的樹木枝繁葉茂,現代化的商廈錯落於綠從中。在上月舉行的“世界主流媒體看廣東”活動中,“綠色”成為許多“老外”對東莞最大的印象。“世界工廠”低端、繁亂、污染的原有印象被顛覆,綠色發展的努力讓不少中外記者點頭稱贊。
  這是東莞近年大力推進森林圍城的縮影。而珠三角地區森林進城圍城,是新一輪綠化廣東的重要目標之一。
  今年8月底,省委、省政府正式印發《關於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決定》,並召開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工作會議,提出了“建設全國綠色生態第一省”的宏偉目標。
  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將全力實施好林業重點工程,帶動提升全省森林生態效益。森林碳匯、生態景觀林帶、森林進城圍城、鄉村綠化美化四大生態工程。
  到2015年、2017年,全省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58%、60%,森林面積分別增加到1.60億畝、1.63億畝,森林蓄積量分別達到5.51億立方米、6.20億立方米;力爭森林覆蓋率、森林年生長量進入全國第一梯隊。
  廣東守住生態底線,也騰出了環境容量,令更多有益於可持續發展的項目更快更好地上馬。
  省環保部門創新不同主體功能區配套環境管理政策措施,對交通基礎建設,產業轉移園區建設和城市擴容提質等項目,專門開闢“綠色通道”,簡化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並實行重大項目環評審批跟蹤服務制度,提前介入,加強指導。上半年,省環保廳審批項目21個,省重點項目審批時間提速到6.2個工作日。
  □促協調
  創新機制提高生態效益服務經濟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生態制度,並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廣東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探索中,再度擔起先行先試的“排頭兵”,為生態立省之路提供更多制度支撐。
  本月初,省發改委公佈報經省政府同意的《廣東省碳排放權配額首次分配及工作方案(試行)》。這意味著籌備已久的我省碳排放權交易即將進入啟動前的配額發放階段,廣東可望成為我國首個啟動碳排放權交易的試點省份。
  首批納入碳排放權管理的企業涉及電力、鋼鐵、石化、水泥,共242家,占全省碳排放的一半以上。預計到“十二五”,碳排放權交易可助推廣東實現節能減碳的國家要求:能耗強度比“十一五”下降18%,碳排放強度下降19.5%。
  作為廣東生態文明體制機制的重要創新之一,近年來,我省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有效地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2010年廣東納入國家首批低碳試點,2011年廣東省研究部署碳排放權交易,2012年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3年完成首批碳交易配額分配正式啟動交易。
  在河源紫金縣黃塘鎮下黃塘村,森林碳匯工程令原本光禿禿的山頭又換了新顏,成林之後這片巍巍綠林將成為山村綠色經濟的新撬點。
  如今,森林碳匯生態工程在廣東省內已從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去年以來,全省已實施碳匯造林511.8萬畝,完成森林碳匯工程總任務的50.2%。
  《關於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決定》提出,將森林碳匯納入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加快林業碳匯抵減碳排放制度建設,依托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積極推進林業碳匯交易工作。
  而在人們對林業碳匯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翹首以盼之際,林業碳匯的自願市場交易已經先行一步。近年來,不少企業和個人通過捐資造林的方式“購買碳匯”發揮了獨特的示範效應,林業碳匯交易則提供了絕佳的公益平臺。
  除了減碳排放的機制日趨完善,廣東將進一步健全環境經濟政策,省環保廳透露,將積極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積極探索生態補償機制,開展環境監測社會化試點,運用市場機制推進污染治理。
  ■案例
  粵東污染重鎮變生態之城
  提起粵東最“臟”的河流練江,人們總是將其與流域內貴嶼鎮的污染產業聯繫在一起。這個位於汕頭潮陽區西部的小鎮在短短30多年間,從收購破銅廢鐵,發展到以電子拆解、資源回收利用為主的龐大產業。然而,由於技術落後,這些產業對貴嶼及周邊土壤、水體、空氣帶來嚴重污染,省環保部門多次將該鎮的環境污染問題納入重點督辦。
  近年來,隨著貴嶼鎮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設加快,貴嶼鎮逐漸打開新的發展篇章,向著“生態之城、礦產之都”的目標逐漸轉變。
  近日,筆者在貴嶼循環經濟產業園率先建成的TCL廢舊家電拆解生產線看到:一臺廢舊洗衣機進入生產線的入口,輸送帶將其自動運到一個碩大的箱里進行拆解粉碎,隨後通過強大的離心力將不同品種的金屬顆粒分類吸附。
  “這樣洗衣機的各種材料就實現了分類有效回收,完全避免了傳統酸洗工藝造成的重金屬廢水問題。TCL的該拆解項目可年處理120萬台廢舊家電。”現場負責人說。
  今年初,《汕頭市貴嶼地區電子廢物污染綜合整治方案》經省政府同意,由省環保廳正式印發實施,要求貴嶼循環經濟產業園內興建統一規劃、統一排污處理的集中拆解樓。
  今年10月,貴嶼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管委會正式揭牌,貴嶼鎮污水處理廠、貴嶼循環經濟產業園區集中拆解樓二期、危險廢物轉運站同時開工。
  潮陽區委常委姚佐雄表示,年底將有200家企業進園生產。接下來將以1445家電子拆解戶集中進園為目標進行全面規劃,確保2014年底提前全部進園集中治污,集中拆解,集中管理。
  貴嶼循環經濟產業園管委會主任張楚豐介紹,貴嶼年拆解電子量不低於100萬噸,再生塑料不少於300萬噸,每年可提煉上千噸稀有金屬,提煉不少於50噸的黃金,足以讓貴嶼成為國家戰略物質基地。
  目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與貴嶼開展合作洽談。TCL集團、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等已經和潮陽區政府就技術、設備、管理等確定合作,出資建設和運營園區內的各項環保業務子項。
  按照規劃,2015年底循環經濟園建成後,將實現廢棄電器回收利用產業規模迅速擴增、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環保及規範化管理快速提高,年產值達500-1000億元,使貴嶼鎮逐步走上經濟效益與環境改善的雙贏之路。  (原標題:生態建設撐起廣東綠色發展脊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p46lpped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